破解营销密码,突破思维桎梏 | 2019国技营销策划训练营圆满落幕

2019-11-07

当今世界复杂多变,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靠领导者一夫当关,运筹帷幄来指挥全局。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层级伙伴全心投入、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。

——《第五项修炼》 圣吉


        11月1日—11月4日,国技互联开展了“赋能未来,蓄力共赢”的2019年营销策划训练营,旨在为伙伴赋能,让大家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,积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,从而全面掌握营销的底层逻辑和本质,搭建起一套营销理念和方法论,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。


        2019年营销策划训练营由国技互联倾心打造,课程内容覆盖大客户销售管理、企业营销策划、企业文化、风控技巧等领域的精品课程,用全新的知识风暴,开启一场营销盛宴,共同探讨国技人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方向。


《大客户销售策略与技巧》


        韩天成老师从自己多年的销售领域的经验出发,围绕大客户的定义、画像、开发等内容,用一套全新的专业知识导入,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思维模型,并结合现实的场景案例,把大客户销售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,进行了生动的演绎,真正实现了“理解结合实际”的课堂风格,提高大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。


《企业如何制定营销策划》


        赵桐老师针对企业营销策划的主题,从现代营销策划的新发展、营销策划的体系、新媒体营销与营销策划、营销策划系统训练四大方面的内容出发,深刻诠释了社会化媒体时代AISAS法则等知识模型和原则,并用系统性的知识,多维度的呈现了互联网下半场营销环境的趋势和发展方向。


 《 涟漪文化构建到有效执行》  


        自2005年成立,国技互联在2006年—2016年的10年间,在文化上不断积淀,形成了自己一定的人才积累、文化积累、资源积累和一批又一批为他人着想、能自主自发主动担当、并拥有实现梦想动力的人;在2017年—2019年的3年间,实现了文化内涵的延展,延展出了狼性文化、服务文化、公益文化、学习文化、运动文化、中高层文化。

 

        与此同时,在文化积淀的过程中,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从1.0上升到了2.0,每个国技人始终在“勇于担当、敢于作为、善于协作、长于创新”的企业氛围中不断成长,而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更应该发挥涟漪文化的核心—影响力,在行动中蜕变,让每个伙伴都能够以身为范,以榜样为力量,去影响应该影响的人,最终实现让企业和伙伴,拥有更好的未来的企业愿景。


《投诉处理技巧》 


        什么是投诉?怎么解决投诉?如何应对投诉?徐宁老师开头便连续抛出了三个问题,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。同时,他还从投诉概念、投诉实质、投诉原因、投诉期望诉求、投诉结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,帮助大家透过投诉的表象看见其背后的本质以及产生的原因。


▼▼▼

        4天的营销策划训练营,对所有的伙伴来说,都可谓是一场专业、高效的学习之旅,这里有干货满满的专业课程、有充满挑战的课堂实操环节,更有用心传授知识的大咖老师……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提升营销能力和思维所设置。


        在不同的思维碰撞里,我们每个伙伴都实现了自我的突破与成长,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训练营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,从而把国技互联优质的服务带给更多的客户。

 

        正如伙伴在线上的反馈中说道:“这几天的课程,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,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思维的重塑和格局的建立,让我们学会站在品牌战略的高度,用全局的观念去思考和部署一份营销策略”。

 

        同时,在本次营销策划训练营的过程中,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批表现优异的学员和团队,他们能够学以致用,把知识转化为技能,甚至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业务成果,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。而我们营销策划训练营,也为这些优秀的伙伴设置了奖项,希望他们在接下去的工作中再接再励,继续取得更多的成绩!


独占鳌头奖  绍兴  商务  刘叶



妙笔生花奖   温州  商务  董琼渊



优秀学员 

 左1  绍兴  商务主管  章乾海     右1   宁波  高级大客户经理   谷慧丹



优秀团队奖

黑马队


       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里,唯有充实和提升自我,才能够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实现成功。希望2019国技营销策划训练营的一系列课程,能够凝聚成伙伴们内心最坚实的奋斗力量,并让大家以饱满的热情、坚韧的毅力、高昂的斗志,奋战在营销的一线,从而与国技共同发展和成长。未来,我们也将继续把学习深化到企业的文化理念中,组织优质的培训活动,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。 

至此

2019国技互联营销策划训练营

圆满收官

感谢每一个为此次活动付出的伙伴

官方公众号

官网视频号

浙公网安备 33030302000255号 浙B2-20110130-1